唐小雨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垃圾桶捡来的”“爸爸妈妈充点话费送的”……日前,在四川广元市苍溪县武当社区童伴之家,来自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暑假“三下乡”的大学生向孩子们提问“知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时,大家回答五花八门。
这是一场儿童性教育公益课堂,大学生志愿者们在趣味游戏中,带大家认识“身体红绿灯”。

公益课正在进行。(拍摄:许欣悦)
痛点破局:一场公益课让性教育从“隐形”到“可见”
日前,西华师范大学“红绿相融·振兴聚力春耕实践队”走进武当社区,用一场别样的性教育公益课堂,为乡村儿童筑起守护屏障。
实践队调研发现,乡村性教育的困境藏在细节里:孩子说不出隐私部位名称时涨红的脸,家长接过性教育手册时犹豫的指尖,课程表上“生命教育”的不起眼位置……
对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健全儿童性教育体系”的要求,实践队结合苍溪县儿童关爱需求,将政策里的“保护原则”转化为可触摸的教学场景。
当志愿者问“若陌生人触碰隐私部位该怎么办”,孩子们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对参加这堂公益课的学生和旁听的老人而言,这是他们的第一堂“性教育课”。
童伴之家负责人张妈妈坦言,乡村性教育开展很多细节、很具体,问题很多,实践队的到来如“及时雨”。

公益课正在进行。(拍摄:许欣悦)
信任构建:长效守护,用温度消解羞涩
“身体红绿灯”游戏中,11岁的小菲有些害羞,她藏起用来贴在卡通娃娃私密部位的游戏贴纸。志愿者蹲下身张开手掌:“你看,老师的红灯也在这儿。”小姑娘终于把红贴纸按在卡通娃娃胸口。
这种信任藏在每个细节里。“信任保护卡”上,7个孩子画了总挂着笑意的张妈妈;“熟人侵害演练”时,志愿者刚说“可以摸你膝盖吗”,6岁的俊杰立刻站起:“不可以!这是隐私部位!”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里,是课堂种下的勇气。
“悄悄话信箱”游戏,则搭建起安全宣泄通道。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显示,农村儿童文字表达困惑的意愿比口头高近一半。于是,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用写信诉说悄悄话的方式,倾诉内心困惑。志愿者逐一回信,既缓解焦虑,也为社区服务提供了科学思路。小菲奶奶感慨:“以前不好意思讲,现在老师用游戏讲透了,娃还教我们保护自己呢。”

赠送给童伴之家的书籍。(拍摄:许欣悦)
课程结束后,实践队捐赠了性教育绘本和百科书,用“课堂模拟+课后阅读”的模式,将“授人以鱼”升级到“授人以渔”。留下的“身体红绿灯”教具,希望让性教育在乡村扎根,让每个孩子都能正视身体、勇敢说“不”。
“这次课堂的意义远超想象,希望他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志愿者徐怡嘉介绍,选择“性教育课堂”这个看似敏感的话题走进乡村,怎样科学表达、怎样趣味上课、怎样创意支招,都是团队进行充分调研和课前模拟。“希望让每个孩子都敢大声说‘不可以’,每个童年都被温柔守护,每个远方都有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