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联动·“椒”傲天下丨“椒”个朋友吗?年产值17.5亿元那种

时间:2025-08-22 11:11:00

八月黔北

山峦叠翠、椒香四溢

行走在遵义市播州区的乡野田间

最抢眼的莫过于一垄垄、一片片

长势喜人的辣椒

艳椒红得炽烈、线椒绿得沉静

一簇簇果实压弯枝头

也映红了农户的笑脸

今年

播州区完成

辣椒种植28.11万亩

预计鲜椒总产量突破42万吨

产业总值将超17.5亿元

火红的辣椒

已成为这片土地上

当之无愧的“幸福颜色”

村官变“椒官” 服务到田头

下午三点,团溪镇香山村气温已超30摄氏度。辣椒集货点却比天气更“热”——拖拉机、三轮车的轰鸣声,椒农爽朗的笑声,称重时清脆的报数声此起彼伏。

“最后一筐,遵辣9号,走!”香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郭知朋抹去淌到下巴的汗珠,利落地将辣椒袋码上车。从早上六点开始,这里就如同不打烊的“辣椒驿站”,村干部们分工明确,过磅、登记、协调车辆,一切有条不紊。

“当日采摘当日运,绝不让辣椒捂坏在筐里”,是村里定下的铁规矩。种植户封旭今年种了50亩艳椒和遵辣9号,这几日他每天雇几十人下地抢收,“一亩挣2000元没问题!”他语气笃定。

车子装满就发车。香山村党总支副书记黎仁松负责“押运”,这条从村集货点通往龙坪镇烘烤车间的路,他再熟悉不过。“三年了,年年这个季节都在跑。一车13000斤,一天至少跑两趟。”他不善言辞,但每一个弯道、每一段坡路早已刻进记忆。

村里设4个收购点,农户随到随交,价格透明,艳椒2元/斤、遵辣9号1.8元/斤,运输费用全村统筹,不向农户收一分钱。黎仁松说:“农投公司给我们什么价,老百姓就拿什么价,我们不赚差价。”

支部牵头,小辣椒成“大产业”

同一时间,铁厂镇院子村的田野里,又是另一番火热场景。

晨光初露,村民廖昌全就已戴好手套、拎着竹筐钻进辣椒地。“七点开工,一天摘两三百斤,一斤工钱三、四毛,能挣一百多!”他动作飞快,不一会儿筐底就铺上一层鲜红。

不远处的村委收购点,三轮车排起长队。称重员高声报数:“张全友家,536斤!”等待中的村民廖永琴笑容朴实:“我种三亩多地,才摘两天就九百多斤了,村里包收,不愁卖!”

村子虽小,抱负不小。院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光红介绍,该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推广卓椒圆珠、艳椒等品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建成辣椒基地两千多亩。

“我们要把零散农户组织起来,做成规模,做出品牌。”张光红语气坚定。如今,铁厂镇以院子村为核心,辐射发展辣椒8000余亩,建成3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1500余户农户,预计户均增收1.2万元。

从“提篮小卖”到“品牌出山”

播州的辣椒产业,早已超越“种了卖、卖了散”的传统模式,正向种植标准化、加工规模化、销售品牌化的全产业链迈进。

在各个乡镇的烘烤加工点,鲜椒经过清洗、分选、烘干、包装,附加值大幅提升;

在合作社车间,工人们正对干椒剪把、分级,准备发往省外;

在石板镇辣椒产业园,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辣椒酱、火锅底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鱼贯而出,实现了从初级农产品到标准化商品的飞跃;

在电商直播间,本地产辣椒面、拌面酱等成为新晋“网红”……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播州区规模化辣椒种植订单面积超70%,市级“换种工程”推广优质品种4.37万亩。辣椒加工产值预计超12亿元,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户”到“客户”,一条完整、高效、现代化的辣椒产业链已然清晰。

夕阳西下,香山村的运输车又一次发动,铁厂镇的称重声仍不绝于耳。小辣椒背后,关联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也映照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无论是村干部一头汗、两脚泥的“暖心接力”,还是党支部牵头整合资源的“共富模式”,本质上都是组织力量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是资源下沉、服务进村、农民受益的生动实践。

火红的辣椒,正如燎原之火,点燃了播州区乡村发展的激情与希望。产业成链、群众增收、治理有效——这条“红火之路”,正是乡村振兴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脚。


统筹策划:李培松

记者:庞飞 播州融媒 李宁 刘瑛 王世海

编辑: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