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峰
“海上,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陆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负责人罗列出多个“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生动展示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创新取得的重大突破,极大激发了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回想几年前,我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但面对美西方对我遏制打压,特别是科技领域的“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科技创新不足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较为突出。历数中兴、华为、中芯国际等诸多事件,无不让人感到切肤之痛,更凸显破解“卡脖子”难题的迫切性。
事实证明,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们站上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根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全球创新力排名较2023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目前,中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
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改变也如此真切——刷脸购物无处不在,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DeepSeek大模型“破圈出彩”,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深度应用,机器人进厂“打螺丝”、跑马拉松、登山助力……科技创新嵌入了中国人的日常,也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赛博朋克”。越来越多外媒表示,“中国品牌的‘科技感’正在增强”“充满活力与时尚的中国变酷了。”众多海外游客被中国的手机、智能手表、AI眼镜等高科技“土特产”圈粉,“China Travel”“带个箱子去中国”成为社交媒体热点话题。
创新中国的强劲脉动,靠的是什么?是自立自强的坚毅脊梁,以昂扬姿态勇攀科技高峰,我们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的成功之路;是经济实力的硬核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3个大台阶,同时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支持,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汇聚成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是人才红利的充分释放,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外部无理打压从未停歇,但中国向创新大国、科技强国挺进的后劲只会越来越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大力培育支持全面创新的良好生态,我们必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