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观察 | 高知群体入公职:让干部跟上事业发展所需

时间:2025-05-19 09:43:00

5月15日,南海区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0名急需紧缺专业博士,将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提供与岗位匹配的薪酬福利。入职后安排至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深度参与区域经济规划、产业升级等核心工作。此举不仅是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更是南海借助英才力量,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

事实上,在2023年,南海区就首次大规模招聘博士,引入18位博士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两年来,他们在这里,不仅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找到了实现抱负的赛道。从经济金融到规划建设,从资源环境到现代产业,他们正以系统化的思维、深度的思考以及跨专业的知识整合能力,为南海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5年,招聘专业需求更加聚焦新能源、低空经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三高四新”领域,凸显产业升级需求。南海区也将继续以贴心政策、暖心服务、安心环境,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助力南海实现从“制造大区”到“智造强区”的转变。

从“规模引才”迈向“精准育才”

干部队伍除了政治素养过硬,还需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2023年,南海区首次大规模招聘博士,专业覆盖经济金融、规划建设、现代产业三大类,重点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高素质人才。首批招聘到18位博士加入南海的干部队伍,全部为35岁以下。

南海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0名急需紧缺专业博士。

经过一年多的培养,他们展现出快速的适应能力、扎实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专业素养,在相关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有4名博士脱颖而出,到基层一线挂任副镇长。

今年,南海区提出要全力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其中,在产业领域,南海提出要全力推动15个传统产业类型转型升级,并重点推进18个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构建“三高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南海实现从“制造大区”到“智造强区”的转变。

这就要求,干部队伍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事业发展所需。

正因如此,2025年招聘的专业需求更加聚焦,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三高四新”领域,凸显了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南海重点推进18个新兴特色产业发展,

例如,2023年“现代产业类”涵盖机械工程、农业工程等传统领域,而2025年则新增了AI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方向,与南海区新兴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再比如,低空经济作为南海区布局的新赛道,首次出现在2025年招聘目录中,展现了区域发展的前瞻性。

“博士人才的系统化思维方式,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跨专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可以为政府工作带来新的思路。”正如2023年入职南海的宋小强博士所言,年轻博士的加入,还可以弥补干部队伍在专业化、国际化方面的短板,为高质量发展储备后备力量。而今年的招聘中,年龄限制进一步放宽至40周岁(副高职称),希望吸引到更多成熟人才加入。

南海城市风貌。

南海区的博士引进与培养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已从初期的“规模引才”迈向“精准育才”,在干部年轻化、产业升级、人才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从“广纳贤才”到“精准适配”的转变,标志着南海区博士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

来到南海可以“放开手脚干”

政策支持上“靠前一步”,配套服务上“偏爱一分”。通过创新机制、精准施策,南海区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博士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成长舞台。

南海区为博士人才量身打造了“选育培优”全链条机制。比如新引进的博士人才,入职后安排至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深度参与区域经济规划、产业升级等核心工作,表现优异且符合调任资格条件的还可通过调任进入公务员队伍。

全方位的人才培育机制,让人才看到了“人性化”和“科学化”。在国资局挂职的周贺博士谈到,组织部门在任职和调任前会与他们进行沟通,充分尊重人才自身的发展意愿。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在党政机关从事专业工作,他还有机会参与区重点项目建设,并去基层历练,提升实践能力。

在南海,不少博士人才已经开始“放开手脚干”。

“南海区用实实在在的平台和资源,让我感受到‘只要敢想敢为,就能大有可为’的职业发展空间。”正在里水挂任副镇长的贺沅平博士有一个“顶天立地”的职业理想。她想通过高水平论文推动学科发展,更渴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环境治理的实效。

贺沅平博士(左二)在岗位上。

实践证明,南海就是她的理想舞台。她谈到,2023年入职后,组织不仅将其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更给予了她充分的信任。入职首年,她在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负责大气污染防控工作,被同事们称呼为“专家”。次年,贺沅平博士到里水镇挂职,分管环境与水务工作,直面现实问题,当起了环境“守护者”。2024年,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里水镇空气质量持续提升,水环境综合质量指数改善18%。

在西樵镇挂任副镇长的梁伟森博士,曾长期从事农业产业研究。入职南海后,他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能力,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编写“南海区高水平农业发展规划”“南海区食品康养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等,并参与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预制菜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推进西樵平沙岛发展富硒农业、新田村千亩鱼塘发展苏丹鱼产业。“未来,我将继续加强涉农产业招商,推动农地集约,发展订单农业,壮大农业企业,擦亮农业品牌。”他谈到。

宋小强(中)工作照。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宋小强博士在丹灶镇仙湖国际科创社区前期建设规划、仙湖流域生态修复、钧和五金智谷规划环评等重点项目中大展拳脚;周贺博士也正参与到南海艺术中心项目建设,推动项目按计划落地……

南海用实践证明:城市的宏伟蓝图需与人才携手共进、相互成就,方能跨越山海、引领时代。

南海“人才立区”的目标从未改变

尊才、爱才、优才、惜才,是南海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南海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才与城市间的深度互动与共同繁荣。

从西樵山上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到历经数百年精心构建的古代桑园围工程,再到近现代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邹伯奇、黄飞鸿等杰出人才的不断涌现,南海始终是一片孕育英才的热土。

南海始终是一片孕育英才的热土。图为风景优美的西樵山。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更是高度重视人才工作。1987年,南海提出“借别人‘脑袋’来发展自己”,开始大量引入“星期六工程师”;2011年确立“人才立区战略”;2021年打造“南海鲲鹏人才”工作品牌,2024年大力引进人才团队,并连续四年举办鲲鹏人才节;再到2025年,南海提出打造人才科创桃花源的南海样本……

十余年来,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持续上演,南海也持续优化全链条的生产性服务和更加贴心的生活服务,吸引了大批人才到南海创新创业,成就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南海的人才政策也出现“变”与“不变”两个趋势。其一,南海的引才模式随着时代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人才品牌的种类不断丰富。其二,南海以人才为立区之本的战略目标不变,招才引智的立意决心不变,礼敬人才的真心诚意不变。

城市的温度决定人才热度。南海也始终秉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理念,精准对接人才的各项需求。在南海,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被细心聆听并付诸实践。

南海大力发展演艺经济等,全方位满足人才精神需求。

当前,南海正奋力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快乐GDP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演艺经济、赛事经济、首发经济、电竞经济等不断满足年轻人的精神需求。

“来了就是南海人”“南海必定因人才更精彩,人才也必定因南海更出彩。”南海正以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欢迎产业先锋和党政人才加入。无论是产业创新者还是治理践行者,皆是这片湾区明珠的座上宾。相信未来之南海,将加力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抱负的赛道,人才终将在这里实现远大抱负。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宁 通讯员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