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浙江科创产业带⑩:一阵风一缕阳光如何点亮地球?

时间:2025-09-05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高祥

当人形机器人、DeepSeek引发全网关注时,其实浙江的科技创新早已融入寻常生活——算法构建城市“智慧神经”,智能汽车实现“自主思考”,纺织技术让丝线“上天入海进身体”……这背后,是浙江二十余载的先进制造布局成果。一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全面提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果斐然。为此,潮新闻联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推出“解码浙江科创产业带”科普行动,首次全景式深入1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探寻和展现科创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应用远眺。

当一阵风吹过脸颊,你可曾想过它所蕴含的无穷能量?

在辽阔的海岸线、无边的草原腹地、起伏的山岭丘壑之间,一座座耸立的白色“巨人”,正是现代风力发电机组的壮丽身影。它把风变成电,再输送到千家万户。

制造白色“巨人”,浙江有自己的强劲实力与秘密武器。事实上,除了风电,浙江在核电、光能以及储能的装备制造实力也不容小觑。

如果说燃煤电厂的烟囱曾是工业时代的标志,那么风、光、氢等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巨大的叶片迎风旋转,反应堆里发生裂变反应、太阳照射到光伏板……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就此展开。

当下,浙江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正冉冉升起,并成为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打造的15个千亿级集群之一。正如一位新能源装备企业的工程师所言:“我们制造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绿色的未来。”

这个未来,从何而来?

“核”风一起听电流动的声音

巨大轮毂、超大机舱、数不清的轴承结构……走进运达能源科技集团的组装车间,像是步入了一个积木乐园。

这里是风电机组的部分组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给轴承加热,进行变桨轴承吊装,组装陆上风电机组。

“组装完成后,将被运往全国各地的风场。山岭间、海洋中、沙漠里,叶片每一次转动,都带来无穷无尽的电能。”基地相关负责人说道。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的组装车间。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风力发电机简单来说,由塔筒、叶片、风机、发电机、控制系统以及基座构成,叶片是风电机组最显眼的结构,基座和塔筒是发电机的支撑结构,用于将发电结构抬升到合适的高度,以便更好地获取风能。

以运达参建的全球首个突破5000米生命线、海拔最高的风电场——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为例:尽管机舱平均海拔高达5158米、空气密度只有平原一半、昼夜温差高达40℃,机组仍能稳定运行——正以年均4500+小时发电量,点亮西藏14万户家庭的灯火。

图片来源:运达能源科技集团

风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资源,正在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今年前4个月,我国风电发电量达3814.3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78%。

然而,风电的故事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它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工程师与工匠的智慧与心血。他们攻克了叶片轻量化与强度的矛盾,让超过百米的巨型叶片在风中舞动而不折断;他们研发了大功率直驱永磁发电机,减少能量损耗,让每一缕风都转化为更多的清洁电力;他们打造了海上风电基础装备,让直径超十米、重逾千吨的单桩稳稳扎根海底,承受住狂风巨浪的考验。

同样在海边,浙江能源的另一个“核”心力量也在运转。今年8月,中核集团浙江金七门核电1号机组全面启动建设,浙江第四个核电站即将拔地而起。

另外,位于嘉兴海盐的秦山核电,已安全运行30多年;位于台州的三门核电,一期已经投运,三期在4月获核准;位于温州苍南的三澳核电,1号机组将在年底正式投产……

秦山核电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核能发电说起来也不神秘。它的原理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燃料(如铀-235)的核裂变反应释放热能,通过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产生电能。

具体就是,核燃料(如铀-235)的原子核吸收中子后发生裂变,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并释放出2~3个中子和大量能量。这些中子继续引发其他原子核裂变,形成链式反应,持续释放热能。

反应堆中的冷却剂(如轻水、重水或液态金属钠)吸收裂变产生的热能,将热量带出反应堆。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子切割磁感线,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最终并入电网。

阳光照耀下的不竭动力

在嘉兴秀洲的光伏灯塔工厂内,银色的“机械臂”在生产线上挥舞,一片片光伏电池片在传送带上疾速穿梭,焊接、封装、检测,每道工序精准有序。

在这家工厂内,平均每16秒就有一个太阳能板生产出来。生产线上,激光把一个电池片切成两半之后,自动检测设备会扫描它的外观是否完好无损。在电池片的串联焊接的环节,智能设备会再做一次“体检”,来检测内部有没有瑕疵。

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材料”“电池片”和“系统”三个方面。现在常见的光伏板大多用的是硅材料,就像太阳能发电的“底子”。

浙江光伏产业。图片来源:新华社

过去效率不高,但通过技术改进,比如TOPCon、异质结(HJT)等新工艺,现在一块光伏板能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效率已经超过25%,越来越“会发电”。同时,新型的钙钛矿电池、薄膜电池也在快速进步,它们轻薄柔软,可以贴在玻璃幕墙上,甚至是衣服上,为未来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至于系统层面,智能化运维正在普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够帮光伏电站随时监控、调节,就像给电站装上了“聪明大脑”,大大提升发电效率。

风电与光伏,虽是清洁能源,却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波动与间歇性。如何让风能真正稳定地走进千家万户?答案,正藏在储能技术之中。

储能,被称作新能源的“第二生命”。没有储能,风电与光伏只能是“有风的电”“白天的电”;有了储能,它们才能成为24小时不间断的绿色能源供应者。

在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各种储能产品眼花缭乱。有的像是行李箱,拖起来就能走;有的像是集装箱,为工商业储能场景服务。

超威集团的储能产品之一。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浙江超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同臣指着储能电柜说,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大型的充电宝。

“因为在一些工商业发达且峰谷价差较高的地区,如江苏、广东、北京、浙江等,企业会使用储能设备进行峰谷价差套利。”丁同臣说,企业在用电低谷时利用低电价充电,在用电高峰放电使用,从而节约用电成本。

超威储能电柜的外部由冷轧钢板制作而成,可以起到防水、防尘、防电磁干扰等防护作用,可以保证计算机在良好的环境里运行。内部由蓄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交直流功率转换器、能源管理系统和其他电气电路保护监控系统等构成。

“超威储能电池所运用的‘铅炭储能技术’,是一种创新型储能技术,将铅蓄电池与超级电容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在负极中加入活性炭,有效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充电接受能力和大电流放电性能,让电池在高频次充放电场景下依然保持稳定性能。”丁同臣说,该技术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大规模储能项目应用。

以超威为例,浙江在储能领域的产品结构丰富,实力雄厚。产品涵盖了钠盐、铅炭、钠离子、镁离子、锂离子、锌镍、燃料电池等多个品种,储能核心技术研发储备和产品力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用最“清”的力量点亮地球

今年7月,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相当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总和,在全球范围内也属首次。

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用电量数字攀升是多轮高温与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其中,浙江在钱塘江的潮涌声里,书写着一份属于新时代的能源答卷。

能源,曾是制约浙江发展的短板。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浙江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有限,长期以来“外电入浙”比例居高不下。如何在资源禀赋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答案,正是在清洁能源的多元探索与装备制造的快速崛起中。

超威集团的相关储能产品。受访者供图

浙江化石能源紧缺,但有丰富的“风光核储”资源。当下,浙江持续推进能源转型,计划打造光伏、风电、储能3条千亿产业链和充换电、核电、氢能、抽水蓄能4条百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形成绿色增长点。

去年9月,浙江成立省海洋风电发展公司,落地建设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加快“风光储氢氨醇”全链路发展,重点招引海上光伏、氢能制备储运以及核能、LNG综合应用等企业与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浙江省内电源装机达到1.6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52.01%。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背后主要推手正是近年来风头无两的新能源。过去一年,浙江仅光伏就新增装机2069万千瓦,总装机5947万千瓦,超越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浙江的光伏制造业发展之迅猛,更是让人称道。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的光伏产业基本形成,以嘉兴、金华(义乌)为引领,带动杭州、宁波、湖州、衢州等地协同发展的格局。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的组装车间一景。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在嘉兴海宁,秦山核电站见证着我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中国核电的种子在秦山已成长为茂盛的、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推动着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

十余年来的发展,海盐核电关联产业完成了产业门类从单一制造业到一二三产全面开花的转变,累计培育了中达新材、佳乐科仪、科路核工程等本土核电关联企业121家。

未来,浙江将继续在绿色能源赛道上奔涌向前。“十四五”以来,浙江先后出台《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实施“风光倍增计划”,优化电源结构,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则提出加快培育新能源制造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明确到2025年,浙江规上新能源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

绿色能源转型,意味着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它不仅关乎能源供给侧的清洁替代,也关乎产业升级、生活方式转型。未来的浙江,将更加绿色、更加智慧。浙江,也正以先行者的姿态,为全国提供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本。

设计制图:胡祥宇

设计制图:胡祥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