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眼镜1500元,矫正牙齿10000元,暑假开始时,刚给了孩子500元,不到半个月就花完了,随后又给了800元,这才八月中旬,孩子又开口要钱了。”
家住运河区天成名著小区的王晓莹对着儿子的暑期消费账单叹气,语气里满是无奈。这个即将升入高三的18岁少年,成了家里不折不扣的“暑期碎钞机”。
随着暑期进入后半程,像王晓莹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教育支出、社交娱乐、兴趣培养……各项开销叠加,让“暑期碎钞机”成了近期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碎钞机”
在王晓莹看来,儿子的消费也并非毫无缘由。“高三这一年压力多大啊,平时在学校从早学到晚,暑假想和同学出去放松放松,我们做家长的哪能不理解?”
她翻着手机里的支付记录,从十几元的奶茶钱到上百元的聚餐费,再到近两百元的密室逃脱门票,每一笔都清晰地记录着孩子的暑期轨迹。
“现在的年轻人玩的都是这些新鲜花样,剧本杀、密室逃脱,一场下来人均100多,加上吃饭、看电影,出去一次就小300。孩子说和同学约好了,总不能让他在朋友面前没面子。”王晓莹说她完全理解儿子,但现实的经济压力却让这份理解变得沉重。
进入暑假以后,光是给儿子配眼镜和矫正牙齿这两项刚需支出,就已经花去了1万多元。
儿子长时间用眼导致近视加深,新配的防蓝光眼镜必须选质量好的;矫正牙齿则是早就计划好的,趁着暑假矫正初期适应期长,不影响开学后的学习节奏。
“我和他爸每个月工资加起来一万多元,除去房贷、生活费,能自由支配的钱本就不多。这暑假还没过完,孩子这块的支出就花了我们一个多月的工资了。”王晓莹苦笑,“不是不愿意给孩子花钱,只是每一笔支出都像流水一样往外走,心里难免发慌。”
更让她纠结的是,面对孩子伸手要钱时的眼神,她很难说出“不”字。
“孩子每次要钱都有点不好意思,低着头说‘妈妈,钱又花完了’,还会主动解释花在了哪里。这次要钱时他甚至主动说,‘明年高考结束,我就去做家教挣钱,到时候花自己挣的’。”
这句略显稚气的保证,让王晓莹心里感到一丝甜意,“至少他知道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也懂得体谅家里的难处。”
暑假没结束已经花了两万多元
“妈妈,乐乐报了编程夏令营,我也想参加!”8月初的一个傍晚,刚结束书法课的9岁男孩小宇,拽着妈妈王琳的衣角,在培训机构楼下仰着脸请求。
王琳掏出手机看了眼余额,默默叹了口气——这已经是小宇暑假提出的第三个“愿望”了。
王琳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丈夫在国企工作,夫妻俩月薪合计约1.5万元。这样的收入,日常过日子不算拮据。
但这个暑假,儿子小宇的开销像夏日的气温一样节节攀升。这让王琳觉得有点儿吃不消了。
“放假前计划得挺好,报个书法班练练字,再报个游泳班强身健体,预算控制在5000元以内。”王琳翻着手机备忘录里的账单,语气里带着无奈。现实却偏离了轨道。小宇看到同班同学报了为期20天的“科学探索营”,每天能做实验、看星空,吵着也要去。
“科学探索营要4800元,比我一个月生活费还多。”王琳起初想拒绝,但架不住孩子“好多同学都去了”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交了钱。
紧接着,美术机构的“暑假特训班”、同学的生日派对……一笔笔开销接踵而至。
“光兴趣班就花了1.2万元,还不算买文具、买新衣服、周末出去玩的钱。”王琳给记者算了笔账:研学旅行3200元,两套夏令营服装800元,每周一次的亲子电影和餐饮约500元,加上给孩子买的课外书、运动装备,这个暑假还没结束,小宇的开销已经突破了两万元。
“因为我们最近工作比较忙,原计划的暑期旅行还没去。”王琳说,如果再加上暑期旅行,孩子的暑期开销会更多。
“幸亏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否则以我们的收入,真的养不起。”王琳开玩笑说。
和王琳一样,许多家长坦言,暑期开销增加的背后,既有“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也有孩子社交圈带来的压力。
前两天,小宇拿着刚领到的“科学探索营”结业证书跑回家,兴奋地向王琳展示。看着儿子脸上的笑容,王琳觉得“钱花得值”,但手机里银行的扣款短信提醒她,下个月得精打细算了。
孩子升学,家长钱包“瘪”了
“这个暑假,孩子的花销真不少,我的钱包都有点承受不住了。”家住运河区万泰丽景小区的李亚静看着一笔笔支出无奈地感叹。
李亚静的儿子刚初中毕业,马上要升入高中开始住宿生活。这几天,她正忙着给孩子置办住宿用品,生怕遗漏什么,特意列了一份详细清单,床垫、被子、行李箱、牙刷等大大小小的物品,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
挑选这些用品时,李亚静格外用心:床垫不能太薄,不然孩子睡着不舒服;被子不能选太厚的,刚开学盖着会热……单是买被子,她就线上线下对比了多家,最后才在一家专卖店买了一床。
等把这些物品陆续带回家,她算了一下费用,“这些东西,贵的六七百元,便宜的十几元,看着单笔费用不多,加起来却快3000元了。”
整理物品时,李亚静问她儿子还有什么需要买的,她儿子说想要两双鞋。
她带着孩子去了商场,挑了两双运动鞋,又买了衣服、袜子等。一趟商场逛下来,李亚静又花了1500元。
儿子的眼镜也该换了,她又带着儿子去配了一副眼镜,还嘱咐他留好旧眼镜,等高中开学后备用。一副眼镜又花了李亚静1000多元。
这些只是李亚静暑假为孩子花的一部分钱。其实从她儿子中考结束那天起,各种开销就接连不断。
假期刚开始那几天,没了学习压力,李亚静的儿子有些“放飞自我”,常和好友出去聚餐、玩剧本杀、看电影。李亚静给的1000元零花钱很快就被儿子花光了。
李亚静的儿子还一直念叨着要去旅游,经常对她说,哪个同学去秦皇岛了,哪个同学去西安了,他也想出去放松一下。
“孩子初三学习紧张,我们一家人好久没出去玩过了。这个暑假我们出去旅行了4天,算下来每人差不多花了2000元。”李亚静说,孩子旅行时,手表坏了,她又给孩子买了一块手表。
除了这些开支,李亚静说,孩子这个学期的各种教育费用加起来也花了数千元。李亚静想想那些花的钱,确实感觉肉疼。
准大学生必备“三大件”
8月12日,已经被南京一所高校录取的周鸿飞在父母的陪同下,在商场购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台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总花费1.5万元。
“这些电子产品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都很有用,电脑用来做课件、写论文,手机方便沟通和查阅资料,平板可以看网课。”周鸿飞说。
高考结束后,准大学生们迎来了暑假。这个假期,不仅是高中生活的终点,也是大学生活的前奏。很多准大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由此也产生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近日,记者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的方式,对20名准大学生的暑期消费情况展开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花费达到了两万元。
其中,电子产品成为准大学生暑期消费的最大项。
在被调查的准大学生中,超过90%的人表示购置了电子产品,平均花费约1.2万元。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成为“标配”,不少同学还追求品牌和高性能。
除了常见的“三大件”,喜欢摄影的沧州准大学生马前程还购置了一台价值8000元的单反相机,他跟父母说,希望在大学加入摄影社团,用镜头记录生活。
考驾照也是准大学生暑期消费的重要部分。调查显示,近半准大学生选择在暑假报名驾校。
在我市一家驾校报名大厅,工作人员介绍,暑假是考驾照的高峰期,不少学生都是刚高考完就来报名。
有的准大学生为了尽快拿到驾照,还选择了价格更高的VIP班型,比普通班多花费2000元左右,享受一对一教学和优先预约考试的服务。
除了电子产品和考驾照,旅游、培训学习、购买服饰等也是准大学生暑期消费的常见项目。
从兴趣特长到“诗和远方”,家长们看着如此高额的暑期消费账单,深感压力。一些家长表示,孩子的消费需求可以理解,但还是希望他们能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
“暑假消费还是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准大学生周鸿飞的家长说。
假期已经过去大半,我市心理咨询师于丽丽建议,每个家庭在消费时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看待自己的需求,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同时,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孩子学会理财,培养他们的消费规划能力和责任意识。
(记者 吴艳 张丹 李小贤 祁晓娟 摄影报道)